明代,女性首饰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出土与传世的数量非常丰富,尤其是明代女性头饰,大大小小的簪钗,插戴位置考究。䯼髻的出现使明代头饰的组合关系逐渐稳固,形成了“一副头面”这个计量单位。依《天水冰山录》所记,明代一副头面总在十二三事左右,或多至二十余事。明代女性在盛装时追求围绕䯼髻插戴满盈到不露发的程度,一副头面通常包括挑心、分心、鬓钗、掩鬓、顶簪、花钿、啄针这几类要件。
挑心在一整副明代头面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簪脚多是斜向上或是与簪首垂直焊接,簪戴时自下而上,以“挑”的方式簪戴于䯼髻正面当心处,所以谓之挑心。
楼阁式金挑心复制件 江西省博物馆藏(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金镶宝王母驾鸾挑心 江西省博物馆藏
蝶恋花挑心 江西省博物馆藏
金镶宝凤凰挑心 江西省博物馆藏
镶玉凤金挑心 江西省博物馆藏
金观音满池娇挑心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金镶宝南极老人挑心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金镶宝王母挑心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满冠形似头箍,簪首为宽弧形,长十几厘米,正面看似山峰,上缘中心高,两边低,恰如一扇展开的菩萨冠。(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妇人头髻……两边用捧鬓,后用满冠倒插。”可知满冠是一种插戴在䯼髻后,式样特殊的发簪。
金楼台玩月图满冠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金菩萨凤鸟莲花纹满冠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明代把发鬓与额角并称为“四鬓”,因此通常倒插在鬓角处的簪被称为鬓钗。明代钗与簪的区别并不明显,所谓鬓钗并不指两只簪脚的发钗。鬓钗修长成条状,簪脚与簪首整体连贯,略有弧度,常以龙凤花草为主流装饰题材。鬓钗通常成对簪戴在䯼髻或凤冠的底部两侧。
金镶宝凤簪 江西省博物馆藏
金蝴蝶纹发簪 江西省博物馆藏
金镶宝龙首形簪 江西省博物馆藏
金镶宝凤首形簪 江西省博物馆藏
金楼阁人物簪 平武县文管所藏
另一种插在鬓角头饰,称为掩鬓。(明)顾起元《客座赘语》载:“掩鬓或作云形,或作团花形,插于两鬓。古之所谓两博鬓也。”簪脚较长,紧贴着簪头,一般成对插戴,云头带尖的为外,将其自下而上相对插戴在䯼髻下方的侧鬓处。
金镶宝累丝双龙捧“福”“寿”掩鬓 江西省博物馆藏
鎏金镶宝石云纹掩鬓 江西省博物馆藏
金镶宝凤纹掩鬓 江西省博物馆藏
金镂刻双凤穿花掩鬓 江西省博物馆藏
金瀛洲学士图掩鬓 平武县文管所藏
金镶宝掩鬓 平武县文管所藏
金云朵形掩鬓 平武县文管所藏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写道“花钿戴于发鼓之下”。说明花钿的佩戴位置在䯼髻的下方末缘处。明代初期的花钿沿用宋制,又有簪脚式花钿和穿系式花钿两种形制。
金镶玉嵌宝群仙庆寿花钿 江西省博物馆藏
明代头面中,还一种有很不起眼却又不可或缺的小簪子,称作挑针,又或啄针、掠儿,总之,名称不一,式样不少。小簪子多是圆锥形的簪脚,长短平均在10 厘米左右。这一类小簪子是起固冠或装饰作用。明代冠与䯼髻的两侧都留有特定的空洞,将小簪子插于两侧,便可使头饰稳固减轻晃动。
小簪子在盛妆时总是成对簪戴,但在平居装束时,它便又是独立的首饰。与此前的挽发用钗不同,明代挽发几乎都用簪,以至于这种小簪轻易不会取下,是使用者最亲近的贴身之物,于是也常常被当作男女寄情的信物。除了挽发之外,女性发髻上插一两支,也是闲居时最为平常的装饰。最常见的一种也叫花头簪,以梅花、莲花、菊花等为花头样式,下与锥形簪脚相接。
弘治六年葵花头金簪 江西省博物馆藏
莲花头金发簪 江西省博物馆藏
梅花头金簪 江西省博物馆藏
嵌宝石金发簪 江西省博物馆藏
明代女性头饰装饰纹样涉及题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汲取了民俗、历史、文化、宗教、传说等多种元素,多以花卉草虫、祥禽瑞兽、佛像仙人、楼阁人物、吉语文字等作为典型装饰纹样。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明代女性头饰纹样通过抽象意念的具像化和具象事物的抽象化两个程式的表现,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明代金饰文物特展还展出了耳环、手镯、臂钏、戒指、带銙等头饰、手饰、衣饰等文物,一起来博物馆拍照打卡吧!(科研部)
参考文献:
扬之水.明代金银首饰图说[J].收藏家,2008.
秦丽轩. 明代女性金银头饰设计研究[D].江苏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