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汉代画像石棺18具,大部分为珍贵文物。这些重达千斤的庞然大物在地下沉睡了千年之久,泥垢、粉尘、溶解性盐分以及严重的断裂、残缺等病害,现存状态岌岌可危。2019年,泸州市博物馆启动馆藏汉代画像石棺文物修复项目,四川博物院文物修复师们来到泸州市博物馆,用精湛的技艺和专业的精神,对13具汉代画像石棺进行修复保养,让这些文物焕发新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修复室,跟随修复师们一起了解修复的过程。
汉棺保护修复主要经历资料收集、定制石棺专用托架、清洗、脱盐、清洗、预拼接、粘接、修补等程序。
第一步:资料收集
为保证修复达到效果,修复前修复师们要做原始资料的收集,包括对石棺本体进行文字记录、现状描述、拍照、测量和绘图,对部分病害还需进行检测分析,并建立完整的保护修复档案记录,形成文物保护修复基础资料。
第二步:定制石棺专用托架
考虑到石棺受损部位差异较大,受力面不同,挪动搬运过程中极易造成新的损伤。从石棺的稳定性、文物移动展出的安全性、石棺风化碎裂程度不同、棺底棺壁厚度厚薄不均等方面考虑,修复师们为石棺量身定制石棺专用托架,作为石棺支撑基础。
第三步:清洗
清洗主要是先用软毛刷清理掉表面污物再用木刀片轻轻将表面的泥土硬结物剥落,将泥土硬结物剥落后用医用棉花蘸取除去离子水加酒精1:1的比例进行清洗。这个步骤是极需耐心及细心的工序,一具石棺的清洗往往需要5天。
第四步:表面脱盐和脱盐后清洗
如果在表面清理前,修复师们会用专门的仪器对石刻表面进行检测,如果石棺表面有大量可溶盐,就需要脱盐处理,将表面的盐分析出,通过这样的处理,汉棺才能更加坚固不容易风化剥落。
第五步:预拼接
由于泸州地区的汉棺大多采用砂岩雕刻,受各种外力影响,整体或局部会出现断裂、脱落等情况,在清洗以后,修复师们要对出现裂纹及断裂的汉棺进行预拼接,用铆钉将断裂两端固定然后拼接在一起。
第六步:粘接、局部锚固
粘接固定时,要预先对石材的接触面进行隔离保护处理。石质文物的粘接依靠胶粘剂或借助机械手段实现,遵循可再处理原则,选择强度适宜、安全、耐久的粘合剂。在结构部位配合机械锚固的方法对碎裂进行处理。
第七步:修补、勾缝、打磨、协色
完成前六个步骤以后,如果汉棺修复的局部与整体颜色造型等存在不协调,会严重影响汉棺整体美感,修复师们会制作专门的砂浆,对残缺较为严重的部分,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材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修补。缺失较大的采用接近砂岩的材料塑形、粘接归位。修补和勾缝、待砂浆干后,再打磨凸起的砂浆。对粘接、修补、勾缝处的部位打磨平整后,按照汉棺雕刻纹路,复原雕刻,而后调制颜色,使修补部分与原汉棺达到整体协调。
第八步:封护
为了避免修复后的汉棺表面继续与空气中的水份发生化学作用,修复师们会在棺的表面刷一层阻水层,这样,汉棺就能得到长久的保护。
汉棺修复的工序并不复杂,但一具汉棺的修复需要的时间动辄数月,甚至以年为单位。漫长的修复周期,是一场有关极致的试炼,一个部位的粘接可能就需要七八个人、三四个小时的力量与细心。文物修复,考验的是修复师们的毅力与耐心。